资料详情

我就是裁判:手球判罚之实战篇

2017-07-06

英超第20轮,红军和蓝军的对手纷纷手球,最终导致杰拉德梅开二度以及魔力鸟咆哮裁判。正好,前些天我也刚刚学习了来自精英高层的最新精神,赶紧趁热把这事儿做个了断吧。

(图)设计台词:喂!大半个赛季都没有点球啦!

【理论复习

《我是裁判:手球判罚之理论篇》已经发布俩月有余,先温习一下功课。

手球是否犯规,只在乎故意与否,常用的“张开”、“获利”等字眼在理论上并非判断标准。但从法律上讲,故意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之分,所以某些故意并不像字面上感觉那么故意,这取决于裁判员的主观揣测,最终落脚于球员的动作是否“自然”。更多细节还请参考理论篇原文。

在纪律处罚方面,红牌还是黄牌不取决于动作的夸张程度,主要看意图和效果。破坏了很好的进攻机会、欺骗裁判等等都是黄牌,出于鼓励进攻的需要,破坏明显得分机会则是红牌。也就是说,你如果是在对方罚球区内,即便夸张跳起以四号位强攻的方式将传中球拍进大门,量刑上限也仅是黄牌而已。

【视角局限

《我是裁判:二次触球咋回事?》中我已顺带提及,实战中手球判罚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其可视性不佳,裁判经常看不见。

设想一记暴铲,其血腥场面可谓360度无死角。一次拉拽,完全不被发现也不容易。而且,这样的犯规往往持续时间相对较长,动作的可预见性比较强,效果也很明显。而手球则不然,一个身躯足以挡住半数观众,电光火石之间接触转瞬即逝,不留痕迹。所以,一场比赛的执法准备会上,主裁判往往会单独把手球问题拿出来和助手们叮嘱一番。

即便几人通力合作,真赶上点儿太背、敌人太狡猾,也是无能为力。就像著名的亨利一案,他自己和防守队员共同挡住了主裁判,守门员又挡住了助理裁判。其实这种事儿很常见,若不是发生在关乎世界杯出线权的关键一役,也不至于闹得沸沸扬扬。

本来,有些裁判是坚守着“没看到就绝对不吹”这一信条的,但既然看不到的比例颇高,又有这样的严重失误作为前车之鉴,所以合理的推测还是必要的。老裁判在这个时候可以依靠经验,汇总周边线索,瞬间赌向成功率高的那一边。可是,推测毕竟是推测,没看到——没吹,出了问题;没看到——吹了,当然也有可能出问题。而且,无中生有难道不是比视而不见罪过更大么?

利物浦获得的第一个点球,似乎是打在了苦逼后卫的脸上。这一瞬间,到底什么碰到了什么,高清慢放之前,大概也就他自己能说清楚。

这也让我想起了中超赛场上马季奇的肚皮冤情,这球要是有门线裁判就好了。

【体位悬疑】

手球的手是指手臂,而对于足球这么大个的东西来说,一个球砸上去,到底是上臂、肩膀、还是胸脯,有时真是很难说清。

比如胡尔克在世界杯上的这次停球,又是一个呼唤门线裁判的案例。以当时主裁判韦伯的位置,除了推测也只能推测了。不过,绿巨人傲人的胸肌,是否让韦伯的经验有点不太好使了呢?另外,如果是防守队员在自己的罚球区里如此停球,会被判罚点球吗?

以世界杯的转播水平,此球争议尚且未消,看来并非清晰度的问题。裁判即便看见了,还是得犹豫。看来,继门线技术之后,肩膀技术也急需提上台面。

【恶意揣测】

在我看来,以上两点已然在强烈冲击着手球判罚的稳定性,但这还远不是主要的。手球犯规的规则正文一直就没怎么变过,但对于何为“故意”的讨论也从未停止。大到一个洲、一个国家,小到一个裁判,其实都难免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足球理念。

手臂是身体不可分割的两部分,运动中,哪里算是它们合理自然的摆动位置,成为了当今争论的焦点。本来,无论是在法律上,还是在足球场上的其他犯规判罚,“疑罪从无”一直是个最基本的执法态度和发展方向。但是在手球方面,这一立场多年来却一直摇摆不定,而且颇有向反方向靠近的趋势。

像这种距离的类似击打,后防队员在主观上一定是不愿意发生的。谁都知道99%的进攻都会以失败告终,为了阻挡这样的传球线路而冒着被判点球的风险,脑子里进水了吗?

还有这种倒地支撑,手臂到底应该藏在哪里才算是被规则认可的合法位置呢?

难道如此悲壮的沙包救险,真的是足球规则所倡导的行为吗?

根据最新的官方精神,裁判对手球的容忍度有所收紧,真正被认可的自然摆动少之又少。在案例宣讲会上,我感受到的是裁判们对防守队员深深的恶意,“故意”二字已经越来越没有说服力了。他们必须临危不乱,克服自己的应激反应,而且必须在零点零几秒的高清慢放中,表现出足够有诚意地躲避。对我这种总把别人往好处想的人来说,执行起来实在有困难。

当然,这种思路琢磨琢磨也有一定道理。第一,尺度要想统一,最好是走走极端避开灰色地带;第二,此举可以限制防守队员摆臂,破坏其动作协调性,达到鼓励进攻之目的;第三,大概偶然性的增加也是足球魅力的一部分吧。不过我还是觉得这样的得失球来得太过轻易,与比赛双方为了一个进球所付出的攻防努力有点不协调。

【生理护卫】

教科书般的标准姿势就是特里救险图中的背景帝格伦·约翰逊。

还有本轮魔力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第一个诉求,也属于紧贴身体的标准防护动作。其实防守队员并不需要大无畏地把手背在身后,只不过把手拿到身前的过程中如果邂逅皮球,被判犯规的风险很大。不过,从理论上讲,要求紧贴身体,和所谓手臂的自然位置是不是有些矛盾呢?

另外,站人墙时的护头动作,如今也有标准的官方建议。小臂只能竖着用,也就是把胳膊肘放在胸前,拳头置于额前。如果横着用,那就属于刻意增大防守面积的间接故意了。

【攻守心思】

保守的执法思路认为:点球必须确凿,进球必须干净。所以在传统上,裁判员对攻方手球和守方手球的尺度是有所区别的。当然,如果你说这是尺度不统一,我们也有别的解释。毕竟偷得进球和被判点球,诱惑和后果不同,进攻和防守球员被进行心理揣测的恶意尺度当然也就不太一样。

【红牌依据】

还有一件麻烦事,当有明显得分机会被手球破坏时,掏出红牌也比源自其他犯规的同类情况更有技术含量。

 

这样一个球发生后,裁判似乎有必要研究一下此球是否射正了。也就是说,这个球如果未被手挡住,它到底是会飞向球门还是飞出底线。这关系到该手球是不是破坏了一次明显的进球得分机会。可是,根据裁判的跑位原则,他能够正好目睹射门方向的机会少之又少。

【实战总结】

基于以上种种,手球判罚的混乱状况并不偶然。

作为顶级裁判,首先是竭力看到、通力合作;不行就积累经验、合理推测;进而根据情况,贯彻高层最新指示,引领足球技战术发展。

作为基层裁判,当然也要竭力看到——合理推测,但我们不是走在前沿的引领者,更多的时候需要考虑大多数人的接受程度。尤其业余球员使用手臂的狡猾性不强,从原理上,我觉得并没有必要做出过于恶意的揣测。

作为球员,在前场,你大可花枝招展地忘情拼抢;在本方罚球区内,则需在勇敢、协调性、和点球风险之间做出平衡。如果自己手碰球了,那就若无其事地继续踢;敌人手碰球了,必须煞有其事地大声喊。无论结果如何,不要大动干戈,善哉善哉,心平气和地去接受就好了。

文章来源“懂球帝


相关资料

更多 +

校园足球联盟

校园足球联盟

兰州校园足球

返回顶部